本网讯(修伟)6月17日-18日,由《国外文学》和《外国语言与文化》编辑部主办,我校外国语学院和张家界学院承办的第三届新世纪外国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张家界校区举行,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姜又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近1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我校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张家界学院的师生代表全程参与。开幕式由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汝荣主持。
图为研讨会现场
姜又春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大湘西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并介绍了吉首大学建校65年来扎根武陵山腹地的办学历程,以及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服务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师资和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助力大湘西民族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助力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申报,以及参与张家界国际旅游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所做的贡献。他指出,此次研讨会规格高、影响大,期待专家、学者们深入交流研究心得、探讨文学研究前沿、碰撞思想火花、广交学术伙伴,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推动吉首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推进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图为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姜又春致欢迎辞
随后,北京大学《国外文学》主编刘锋,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外国语言与文化》执行主编曾艳钰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刘锋教授呼吁,外国文学研究者应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比较意识,去增进理解,消解偏见,回归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初心;应重视人工智能推动的数字化革命,放眼世界,审视技术理性,坚守人文学科初心,用积极的心态推动与促成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张力与互动,在方法革命、范式革新中守正创新,进一步发挥文学研究价值,推动今日中国文学的创造。曾艳钰教授强调,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寄托了人类的智慧、情感和梦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穿透国界、民族和语言文化的魅力,能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我们连接在一起。在全球化时代,一切文化都处在普遍关联的网络之中,文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领域。文学研究者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区域或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他者,读懂世界,并最终读懂我们自己。她呼吁文学研究者更新观念,保持知识的交流、共享、敢于合作,携手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两位主办方代表希望以此次研讨为契机,激活新思维,催生新智慧,推动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图为北京大学刘锋教授致辞
图为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的文学和跨区域研究”,会议旨在引领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变革,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价值重塑。会议共组织6场主旨报告、9场平行论坛、2场专题沙龙、1场高规格座谈会。
会议6场主旨发言分别是,湘潭大学胡强教授的“阅读、英国性与‘伟大的传统’—凯恩斯谈‘严肃的小说’与‘老练的读者’”、华中师范大学陈西军教授的“鲁滨逊的中国漂流与英国重商主义之争”、中山大学杨劲教授的“当代德语叙事作品中的摄影”、北京大学纳海教授的“从诗剧到清唱剧—《力士参孙》的音乐阐释”、湖南师范大学任海燕副教授的“跨区域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和超区域的洪堡研究”以及吉首大学丁跃斌教授的“冲绳多元文化的文学表象”。主旨发言还分别邀请了北京大学丁宏为、程朝翔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阮炜教授担任评议人。这种主持人加评议人协同推进学术讨论的模式,成为本次学术会议的一大亮点。
图为主旨发言人、主持人、评议人台前对话
会议平行论坛共分9组,议题涉及“文学的跨区域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文学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和‘比较’的概念”、“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流派的传播”、“中外文学交流与海外汉学”和“跨媒介视域下的文学与艺术”等。此外,会议还安排了“西方文化与文学中的音乐”和“科技与文学”两场专题沙龙和一场“文学研究高质量论文写作与发表”座谈会。
会议闭幕式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简功友主持,九场平行论坛的的主持人分别作小组发言总结报告,分享了各组研讨热点话题和重要观点。简功友以“丰”、“高”、“跨”、“新”四个字概况此次会议的特点,指出会议议题丰富,发言水平高,研讨彰显了跨区域、流派、学科、界别等特色,话题新颖,是一次全国各路文学研究者相聚一堂的盛会。
本次会议系继第二届日本语言文化论坛后我校外国语学院组织的年度又一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会议力求在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推进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会议得到了学校科研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以及张家界校区教学科研与学生事务中心的大力支持。
(审核责任人:刘汝荣)